中金公司陳亮: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際一流投資銀行
2024-06-04署名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把我們黨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的認識提升到了新高度,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構成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金融篇。《習近平關于金融工作論述摘編》思想深邃、視野宏闊、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是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行動指南,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我國金融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的認識,全面增強金融工作本領和風險應對能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奮力打造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強化政治引領 牢牢把握新時代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對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個重大課題,進行了科學系統的分析、深刻全面的闡述,為中金公司把好政治方向、加快建設國際一流投資銀行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一是旗幟鮮明指出了建設金融強國的奮斗目標。建設金融強國,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黨中央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建設金融強國,要求我們必須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勾勒出金融強國的宏偉藍圖,指引著中金公司爭創國際一流的奮斗方向。
二是旗幟鮮明指出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核心要求。“八個堅持”全面總結了百年紅色金融的成功經驗,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本質特征,將我們黨對金融本質規律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立足我國國情實際,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堅定道路自信,奮力打造中國特色國際一流投資銀行。
三是旗幟鮮明指出了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兩大重要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建設金融強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新時期黨的金融工作的兩大重要原則。我們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要始終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金融的天職和宗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把牢“八個堅持” 切實增強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使命擔當
“八個堅持”既鮮明標注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更體現了中國特色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建設的實踐要求。
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將以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自覺的行動、更加有力的舉措扎實推進金融強國建設,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一是始終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國有金融企業在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中的職能定位,牢記金融國企政治身份,切實增強政治擔當,堅定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擔負起“金融強國”的政治責任,著力推動我國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各方面各環節,確保堅決執行黨的金融政策。進一步健全法人治理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切實將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果。
二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守“大義利民”的理念,以客戶為中心,不斷提升全鏈條專業能力,推進“人民金融”建設。踐行金融為民理念,積極探索金融惠民的有效渠道,持續豐富普惠金融產品服務供給;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金融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全面履行社會責任,鞏固拓展金融幫扶助力鄉村振興成效;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踐行金融利民理念,以高質量基金和財富管理產品助力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持續推動買方投顧轉型發展,助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公司財富管理客戶總數近748萬,總客戶資產約2.89萬億元,產品保有量逆市增長,達3500億元,其中買方投顧類資產保有量超800億元。積極引入優質資產,2023年權益基金發行和營銷規模近200億元,逆勢進行產品布局。拓寬北交所兩融標的,推動融資余額回升,同時,從融券端、出借端、券源管理端落實融券政策,讓利于民。踐行金融便民理念,推進數字化轉型,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特色敏捷文化,探索數字生態合作新模式,持續改進用戶體驗、提升科技生態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不斷提升高質量綜合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得性,幫助長尾客群增加財產性收入,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三是始終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2023年,中金公司支持社會直接融資約9.8萬億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年服務科技類企業交易規模近3400億元,助力中小微企業完成資本市場交易規模超2300億元。牽頭中投公司系統產業鏈供應鏈小組和服務科技創新小組,在保“雙鏈”和支持科技創新上打出“組合拳”。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將持續推動投資銀行回歸本源,聚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投資+投行+研究”服務的精準性、適配性,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引導更多資源投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鏈條的高質量綜合金融服務。
四是始終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全面從嚴對標監管要求,完善多層級多維度的全面風險管理,重點加強“三道防線”管理機制建設,持續開展穿透式、全覆蓋的風險管控。全面從嚴抓實“完善制度-宣傳教育-監督檢查-執紀問責”“四步工作法”,不斷優化風險防控機制。堅決守牢風險底線,進一步強化風險源頭管控,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發揮專業所長,積極助力地方政府、企業等化解金融風險,防范重大風險外溢,堅決維護好經濟金融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五是始終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樹牢強烈的法治思維和規矩意識,堅持守正創新,在市場化法治化的軌道上推動審慎創新。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幫助實體企業借力國際與國內兩個大市場,進一步提高融資渠道的多樣性和融資方式的靈活性,降低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爭取更多的長期資本支持。
六是始終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與創新來激活內生動力,切實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活躍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樞紐作用,努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動科技金融創新驅動,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助力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金融力量。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效能,聚焦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加大綠色環保領域的投融資服務,助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普惠金融提質擴面,持續增強產品和服務的均衡性,抓好全光譜產品體系建設,擴大客戶群體覆蓋面,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有溫情的金融服務。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圍繞居民生命周期養老金融需求特點,積極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加速推進數字金融建設,推動數字化轉型,持續提升智能化服務質效。
七是始終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長期以來,中金公司以中國香港為橋頭堡,努力構建并不斷提升跨境、跨市場的業務能力,近兩年公司正持續加大在中東、“一帶一路”等地區的業務合作,力促與沙特、阿聯酋、阿曼等國主權基金建立“中國與海灣國家共同投資聯合會”多邊機制,實現創新方式“引進來”;圍繞重點地區、重點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服務中國優質企業“走出去”,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將依托全球金融中心網絡布局,積極助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服務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服務好“走出去”和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提升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影響力。同時,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防范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織密織牢金融開放安全網,確保國家金融安全。
八是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把握好快和穩的關系,統籌發展和安全。平衡功能性與營利性關系,吸引“長期資本”、壯大“耐心資本”、用好“戰略資本”,發揮好資本市場穩定器作用,做好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努力實現服務高質量發展、客戶資產保值增值與公司長期健康發展得更好統一。
奮力爭創一流 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提供堅強保障
金融高質量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打造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使命在肩、責任重大。新征程上,中金公司將錨定一流、爭創一流,為建設金融強國提供堅強保障。
一是錨定戰略目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際一流投行。把公司發展戰略融入打造“強大的金融機構”和“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國家戰略要求中,進一步深化中金公司中長期戰略規劃落地,錨定打造成為創新驅動、享譽全球的國際一流投資銀行的戰略目標,為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出中金貢獻。
二是夯實人才支撐,著力鍛造一流專業人才隊伍。持續以人才建設為支撐,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標準,著力提升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努力鍛造一支理想信念堅定、忠誠干凈擔當、堪當強國復興重任的高素質金融專業人才隊伍。
三是厚植家國情懷,著力塑造一流的文化軟實力。堅持黨建引領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積極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要求,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踐行證券行業文化理念和行業“榮辱觀”,厚植金融報國、服務人民的情懷,砥礪使命擔當。創新實施“宣傳思想文化鞏固提升專項行動”,著力為國際一流投行建設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中金公司將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把建設金融強國的“動員令”轉化為實際行動,努力為奮進金融強國目標、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中金力量。
本文作者為中金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亮。文章在2024年6月4日刊載于《中國證券報》。